/ EN
收藏本站

【每日微闻】11月5日 墨西哥一家庭遭袭击 至少5人死亡或为美国公民

来源: 发布日期:2019-11-05 查看次数:1121

【每日微闻】11月5日  

****标题党/要闻篇***************

****标题党/体育篇***************

****货币篇***************

1美元= 7.0102人民币
1
美元= 30.385新台币  
1
人民币= 4.3344新台币

****今日上证指数***************

2991.56+16.07 (+0.54%

***物价篇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2019114日,中国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市场均价下跌,全国均价为37.40元每公斤,相比昨天下跌0.27%*******************业内资讯篇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1、最新BDI指数:1675-22.00 (-1.30%)

****鸡汤一碗**********

篇一 王阳明:看谁都不顺眼,是你修行不够

现实生活中,有一种人——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好,看谁都不顺眼,看谁都想发发脾气,耍耍威风。

结果呢?闹得别人不舒服,自己也一肚子气。

到头来还要问一句:我明明是为了他好,为什么他不领情?

这样的人,通常看不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,就爱挑毛病。明明是蓝天白云,他却要说漫天尘土。明明是个美人,他却要说人家庸脂俗粉。

其实,这是一种心病。

他看到的这个世界的不堪,其实是他内心世界的丑陋。

01

  • 你看到的世界,就是内心的折射。

    王阳明说:天下无心外之物,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。

    可以理解为:你心里在想什么,你的世界就会是什么样子的。

    这句话不那么绝对,但是仔细一想不无道理。一年有四季,这是人类的认知。可蚱蜢春生秋死,一生只有三季,这是蚱蜢的认知。

    同样的,我们的世界也会被认知所局限。比如,一个善良的人目光所及之处,皆为美意;一个恶人,他眼中的世界就荒芜阴冷。

    有这样一个故事,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:

    某天,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。

    日移月动,竹影摇晃。一片寂静时,佛印突然开口,对苏东坡说:“观君坐姿,酷似佛祖。”

    苏东坡听了心里一阵欣喜,又起了捉弄他的念头。于是看着佛印的倒影,说:“上人坐姿,活像一堆牛粪。”

    佛印没说什么,只是微微笑。

    苏东坡回去之后,心中暗暗得意,觉得这一会总算让佛印和尚吃了个闷亏。

    于是向苏小妹报喜。没想到,苏小妹听了,也捂嘴一笑:“哥,这回啊,你又输了。”

    苏东坡一听,不解。

    苏小妹继续说:“心中有佛,看你才像佛。而你呢?你是用什么心去看佛印的呢?”

    苏轼哈哈大笑。的确,是自己输了。心里有佛,看谁都似佛。相比起来,自己的内心不就是肮脏龌龊的吗?

    所以,每当我听到不好的言辞,或者令我感到不忿的评价时,我都会想想这个故事。一念之间,瞬间清透。

    那些处处贬低别人的人,只能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的人,是否是内心不够强大,修养不够的表现呢?

   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示,我们会更厌恶那些,跟自己有类似缺点的人。

    也就是说,一个人如果在外界看到了类似自己的缺点,那么他会愈发生气,愈发排斥。

    所以,你会发现,那些总说别人愚蠢的人,其实是对自己的智力不够自信。

    那些总说人“物质”的人,其实自己往往才是真正的拜金主义者。

    因为批判别人,会给自己一种错觉:我不是这样的人

    事实恰恰相反,这反而是暴露了自己的内心。

    02

  • 换位思考,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。

    一头猪和一头奶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。

    有一天,有人要把猪抓走,只听见猪大声嚎叫,叫到十里八村都听得见。奶牛很不耐烦,于是说:“别叫啦!我们也经常被抓去,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!”

    猪听了回应道:“能一样吗?捉你去,是为了你们的乳汁和毛,而我呢?把我捉去了,是要我的命呀!”

    这让我想起历史上那个有名的笑话:

    饥荒年,百姓无粮,只能去挖草根。消息传到了宫中,晋惠帝坐在高堂,听完了大臣的启奏。大为不解:“百姓无粟米充饥,何不食肉糜?”(没米吃,为什么不吃肉?)

    立场不同,选择不同,思考的角度自然也不同。

    列夫托尔斯泰说:你不是我,怎知我走过的路,心里的苦与乐?

    你是顾客,认为商家暴利;

    你是商人,觉得顾客挑剔;

    你开车时,希望行人遵守交通;

    你是行人时,自然希望车主礼让。

    南怀瑾说:“人号称万物之灵,是人自己在吹,也许在猪、牛、狗、马看起来,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,专吃我们猪、牛、狗、马”。

    事实证明,所有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。

    可若是一向如此,就很难建立客观的认知,总是片面地去理解这个世界,自然是一种便利,但是时间一久,容易会遮蔽人的眼睛。

    所以,成熟的人必然要学会走出自己的局限,从另一种角度考虑问题,理解别人的难处,才能和这个世界和睦相处。

    03

  • 成熟的人,从不随意评判他人。

    中国有句老话,叫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。

    相信你一定也遇到过这样的人,仅仅凭借粗浅的认知,就可以给人贴标签。最爱的事情,就是指指点点,彰显自己的智慧。

    而真正的智慧,绝对不是这种喜欢妄言的人。

   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,有一阵日子特别苦。他和弟子们吃不上粮食,饿了整整七天。终于有一次,颜回从外面带来了一些米。

    煮饭过程中,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了一把米饭,塞进嘴里。他心中一凉,悄悄离开。

    吃饭的时候,孔子说:“就在刚才,我梦到了祖先。我看,这锅米饭还没有人动过,那么就用来祭祀祖先吧。”

    颜回立马起身说:“老师,这米不能祭祀祖先。我刚刚吃过一口。”

    孔子问起缘由。颜回说:“有块灰尘从房顶掉下来,掉进锅中,我怕坏了这锅米。于是抓出来吃了。”

    孔子一听,这才松了一口气。

    对其他弟子说:“平日,我最信任的学生就是颜回。但是,今天看到他抓饭吃,还是会产生怀疑的心态。可见,人心最难稳定的。不过,我们要记住:判断一件事情,若是被疑心左右,那就是愚昧。判断人,判断事,千万要有足够的依据!”

    可见,眼见不一定为实,你看到的“真相”,也许只是冰山一角。判断失误是人之常情,连孔圣人都不可避免。

    孔老先生做的最正确的,是他在无法确认之前,及时闭上了自己的嘴,等待水落石出之后才说。

    试想一下,要是孔子当下立马揭发颜回,颜回该有多委屈,多伤心呢?

    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中,侯亮平说过一句话:

    在没有确凿的证据的前提下,不要先入为主,不要随意给别人定性,不要因为偏见,影响客观的判断。

    这是检察官的思路,也同样适用于我们。

    延参法师说:心若不动,风又奈何

    的确,人生这场修行无非就是和自己作斗争,当你拥有一颗澄明的心,看什么都美,看什么都顺眼。

    所以,修炼好这颗心,人间处处有爱。

篇二 藏(深度好文)

鬼谷子有言:“圣人之道,在隐与匿。”

人活于世,当懂得光华内敛、含蓄精神。

过度的炫耀,不过是空虚的表现,唯有藏而不露,方可长长久久。

一个“藏“字,山包海汇;一个“藏“字,地负海涵。

会“藏”的人,才是真正有着大智慧的人。

01

  • 藏锋:收敛锋芒,低调做人。

    唐代书法家徐浩在《论书》中说道:“用笔之势,特须藏锋,锋若不藏,字则有病。”

    做人如同写字,若是锋芒太露,必然会招致失败。

    低调内敛,则事事顺遂;张扬夸耀,必处处难行。

    晚清名臣曾国藩,在道光年间屡次被提拔,十年之内,连升数级。

    这其中除了可贵的恩遇之外,还得益于他的“藏锋”。

    在与太平天国的作战中,曾国藩可谓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。

    他曾率领湘军,多次击败太平天国,最终还攻占了天京。

    当时,在长江下游的三千里水面上,湘军的旗帜随处可见,曾国藩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。

    然而,随之而来的并非是朝廷的嘉奖信任,而是“功高震主”所引发的种种猜忌。

    面对着树大招风的危险处境,此时的曾国藩选择了“藏锋”。

    在消灭太平天国后,曾国藩主动提出裁减湘军,并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写道:

    “日中则昃,月盈则亏,吾家盈时矣。”

    身居高位而不骄傲,风头鼎盛却不炫耀,这正是曾国藩的明哲保身之道。

    正所谓“枪打出头鸟”,我们无论做什么,都要懂得收敛锋芒。

    只有收敛锋芒,才能让别人舒服,自己也舒服。

    著名思想家梁漱溟,曾以斗鸡来讲述人生修养中的不同阶段。

    他说人这一辈子,就像一只斗鸡,要想修炼成功,需要经历4个过程:

    第一阶段:没有实力却张牙舞爪,像无赖叫嚣的混混;

    第二阶段:入世不深却争强好胜,像初生牛犊的年轻人;

    第三阶段:虽然低调很多,但眼睛里精光还盛,说明锐气未消,容易意气用事;

    第四阶段:呆若木鸡、不动声色,身怀绝技,却秘不示人。

    “呆若木鸡”,便是藏锋的境界。

    达到这种境界的斗鸡,才能所向披靡;达到这种境界的人,才能笑到最后。

    三国李康在《运命论》中说道: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;堆出于岸,流必湍之;行高于人,众必非之。”

    一个有才能却锋芒毕露的人,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忌惮和打压。

    所以,藏而不露才是明哲保身的正确姿态。

    和盘托出并不能威名远扬,深不可测才是大家风范。

    02

  • 藏巧:大智若愚,厚道处世。

    《孔子家语》有言:“聪明睿智,守之以愚。”

    老人们常说“吃亏是福”,有很多吃亏之人并非愚蠢,而是他们懂得厚道处世、藏巧于拙的道理。

    懂得了这个道理,福气便会随之而来。

    被鲁迅先生称作“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商人”的胡雪岩,便是这样的一个人。

    他靠着精明的头脑成为了商界传奇的“红顶商人”,然而认识他的朋友都说:

    “雪岩的成功可不止是有精明头脑,更紧要的是——他的厚道。”

    有一次,一名布商在生意上惨败后,来找胡雪岩救急,表示愿意低价出售自己的产业。

    胡雪岩核实情况后,立刻收集了大量现银,原价收购了那人的产业,并对他说:

    “你放心,我只是代为保管你的这些资产,等你挺过难关后,随时都可以赎回你的东西。”

    有便宜却不占,这个看似愚钝的举动,却让胡雪岩收获了无价的财富——厚道仗义的好名声。

    自此,众多商户闻风而来、寻求合作,胡雪岩的生意也做得更加顺风顺水了。

  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说:“士君子,须内精明,而外浑厚。”

    有些才智出众之人,看起来好像愚笨木讷,实则内心蕴含着大智慧。

    真正的聪明,并非是灵巧机变,而是藏巧于拙。

    三国时期的荀攸,算得上是曹操身边最懂得藏巧的谋士了。

    此人本是个计谋百出、算无遗策的智者,可在外人看来,他就是一个厚道木讷的老实人。

    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,荀攸担任了总参谋,奇谋妙计层出不穷。

    可到了战争结束后,他便又恢复到了老实人的状态。

    无论是在生活中,还是在朝堂上,荀攸从不以智谋压人,他看上去总是一副淳朴温厚的样子。

    也正因如此,才使得他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朝堂上屹立不倒,不仅深得曹操信任,还赢得了同僚们的尊敬。

    曹操曾这样称赞荀攸:“荀公达外愚内智,外怯内勇,外弱内强,不伐善,无施劳,智可及,愚不可及。”

    会抖机灵,不算本事,懂得守拙,才是智慧。

    聪明不是用来炫耀的,更不是用来标榜自己的,而是用于解决问题的。

    《菜根谭》说:“藏巧于拙,用晦而明,寓清于浊,以屈为伸,真涉世之一壶,藏身之三窟也。”

    聪明机巧本是我们可贵的财富,但若用之不当,只会为自己徒增隐患。

    内藏聪明,外显浑厚,这才是真正的藏巧之术、处世之道。

    03

  • 藏器:待时而动,顺势立业。

    《周易》说:“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。”

    抓住机会绝非偶然,而需长期审时度势。

    要想对眼前形势做出正确判断,那在时机到来之前,我们就要学会观察和等待。

   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佛门故事。

    有一个小和尚画了一幅“龙虎盘斗图”,此图虽然笔画劲道,然而气韵不足,他修改了无数次,却依旧解决不了这个问题。

    小和尚百思不得其解,于是便去请教老禅师。

    禅师看完后,摇头说道:“形是有了,但是却没有神韵。”

    小和尚连忙问道:“究竟是什么样的神韵呢?”

    禅师答道:“这幅画中缺乏龙虎的个性。龙进攻时,头应该是后仰的,而老虎的头要贴近地面一些,幅度凸显张力,表示它们在为进攻蓄势。”

    小和尚听后,恍然大悟。

    为人处世,就好比这“龙虎之势”一样,龙缩头、虎俯首,是自谦的表现,也是在等待时机、蓄势待发。

    进退之间,我们要把握好时机。

    正如《易经》所言:“当进则进,当退则退;当高则高,当低则低。所谓进退有据,高低有时也。”

    被称作三国后期最大阴谋家的司马懿,便是将“待时而动”这一智慧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    在曹操时期,由于尚未看清时局,司马懿决定蛰伏等待。

    面对曹操的多次征召,司马懿装病数年,拒不出仕,以至于默默无闻多年。

    到了曹丕时期,朝廷中士族与宗亲两大势力斗得如火如荼,曹丕为了平衡两大势力,开始启用士族子弟,而这正是司马懿的机会。

    司马懿自然也没有浪费机会,原先一直装病不出的他,此时积极出来做官,很快便得到了曹丕的信任。

    在曹睿时期,司马懿更是审时度势,利用吴蜀连年来犯的契机,长期将兵权握在手中,直到最后架空了曹魏政权,成为了一个155年帝国的奠基者。

    有人说,“成也不喜,败也不馁”是极高的修养。

    话虽如此,但我们毕竟不是圣人,有时候我们就需要成功一次,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些亮色。

    要想取得成功,就要先学会等待。

    所谓“待时而动”,就是让我们避免不合时宜、盲目行动的损耗,为自己提升实力、观察形势攒下资本。

    等待就像是一个极富耐心的猎人,在合适的时机到来之前,他会慢慢累积,慢慢观察,直到时机成熟,方可一击得胜。

    由此可见,一个人最宝贵的器物不是金银玉器,也不是滔天权势,而是待时而动的毅力与智慧。

    04

  • 藏神:淡泊明志,静以修身。

    诸葛亮在《诫子书》中说道: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

    一个人想要看清人生的意义,就要做到淡泊名利,从生命的本质去探看。

    一个人要想走得长远,就要学会清心寡欲,从清净处观凡尘,辩是非。

    查一路在文章《三只兔子不可追》中说道,人生就像打猎,认准了目标就不要被其他事物所迷惑。

    人生有三只兔子不能追:

    少儿时代,教室之外的嬉戏玩耍,是第一只兔子,追逐它,它会带给你荒废;

    青年时代,校园以外的名利富贵,是第二只兔子,追逐它,它会带给你虚荣;

    中年时代,社会之上的灯红酒绿,是第三只兔子,追逐它,它会带给你堕落。

    能够不被外界事物迷惑,便是能够静心。

    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静则神藏,镕古铸今。神宜静,而不宜燥。”

    君子之行,往往会保持宁静淡泊的状态,神气清静、没有杂念,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。

    欲望藏于内心,交情平淡如水,这正是内心淡泊平静的最好体现,也是真正的修身之道。

    王阳明是继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,也是“心学”流派的创始人。

    有一次,有弟子问王阳明说:“用兵打仗是否有什么特定的技巧呢?”

    王阳明回答道:“没有什么技巧。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,胜负的关键在于心静与不静。”

    在王阳明看来,这世间从来没有什么急中生智,所有的临危制变都是一个人平时积累的知识和境界所造成的结果。

    只有心静下来,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,利用知识和资源处理好问题。

    佛经有一句话如是说:“悟者,觉悟本性;本性不动,是名自己。”

    修禅之人,修习的过程就是藏神,修到最后便是开悟。

    开悟自己,清净本性。

    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

    想要到达超出常人的深远境界,就要先学会一个“藏”字。

    藏锋者,上善若水,润物细无声;

    藏巧者,大智若愚,消灾于无形;藏器者,伺机而动,顺势登巅峰;藏神者,清心静气,身心俱康泰。

    人生道阻且长,学会一个“藏”字,进可显赫闻达,退可修心保身。

    与朋友们共勉。

(文章来自《洞见》公众号,侵删。)

上一篇:【每日微闻】11月6日 又停飞一架 韩国11架波音737NG飞机出现机体裂缝

下一篇:【每日微闻】11月4日 百亿美元美墨边境墙 遭走私者百元电锯轻松切穿?

Copyright ◎ 2015 版权所有: 南通鑫诺洋船务有限公司所有

苏ICP备09046507号